“浩哥,项目第一根灌注桩完成了。”4月8日,由中国港湾承建,中交一航局负责施工的厄瓜多尔波索尔哈多用途码头项目完成第一根桩基施工后,项目工地试验室艾庆一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顾不上时差,将这一消息第一时间发给了大洋彼岸的检测中心试验员刘浩。
看着留言的那一刻,刘浩的思绪瞬间被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国度。1月3日,辗转近50个小时,刘浩落地厄瓜多尔,迎接他的是连绵不断的雨季。这是刘浩和艾庆一的初次见面,这对“跨国兄弟”开始肩负起工地试验室运营与工程试验桩检测的双重使命。
放眼望去,此时的项目现场还是一片泥泞的荒地。在项目搭建好的板房里,两人对桌而坐、激烈讨论已是常态。试验进程与施工进度紧密咬合,刘浩没有太多适应时间,就迎来首道难关。面对雨季每天的多场降雨,为了确保现场进度,必须为检测设备搭建好防雨棚。此时,两人分工明确,艾庆一带领团队冒雨搭建设备防雨棚,刘浩则连夜编制设备检定方案。当第一间防雨棚的灯光穿透雨幕时,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初战告捷。
“监理的审核严苛程度远超预期。”刘浩回忆道。试验方案需先后通过监理和第三方双重审核,仅检测方案里的计算就历经两个月拉锯战。美国标准与中国规范的差异、钢结构的受力分析模拟、安装误差的毫米级把控、焊缝长度与强度的理论推导……每个技术细节都要经受住国际标准的考验。
面对首根试验桩因焊缝质量未达标被否的挫折,两人熬夜展开技术突围成为常态。他们将传统焊接工艺创新优化,将拉条提前和反力钢筋在地面焊接,既规避高空作业风险,又提升了焊接质量。当改进后的钢梁通过监理手持检测仪的全方位扫描时,外籍工程师竖起大拇指:“完美!”
“只有我们的试验桩检测完成,工程才能进行工程桩的施工。”刘浩深知试验桩之于工程进度的重要性,他与艾庆一始终紧绷着一根弦,丝毫不敢懈怠。当地工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节奏,而刘浩和艾庆一的工作时间却随着静载试验不断延长。面对需连续24小时监测的桩基静载试验,刘浩与艾庆一开启“两班倒”模式。白天刘浩穿梭现场协调设备吊装,夜晚艾庆一紧盯数据监测系统。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们就像“兄弟连”一般并肩作战,共同面对每一个挑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严格检测和数据分析,试验桩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这一刻,两人身上的疲惫仿佛都烟消云散。
项目试验桩检测完成后,刘浩回到了国内继续其他工程的试验检测。艾庆一则留下管理工地试验室,项目试验室内设备嗡鸣如战鼓,板房外赤道阳光正穿透云层。他站在办公室窗前,远眺项目施工现场,望着耸立的桩基,他眼中充满无限期待。(通讯员:张征)
作者:张征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