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土医生”问诊记

2025-04-26 来源:共工日报社-共工网 阅读:

中交一航局儋州港产城配套项目会议室里,技术骨干们围坐在桌前,盯着刚送来的检测报告沉默不语。项目总工徐稳反复翻看表格——管道沟槽回填抽检200个点,合格率仅81.5%,距离建设单位要求的92%还差整整10.5个百分点。这个数字像块巨石,压得在场所有人喘不过气。

作为连接海花岛一号岛大桥的关键工程,这条2.2公里的道路不仅是旅游发展的动脉,更是儋州环湾自贸港新城建设的基石。如今回填质量问题,成了横在建设路上的绊脚石。

“成立QC小组,咱们得把这硬骨头啃下来。”徐稳当即拍板。接下来的几天里,在项目会议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就像医生会诊一样认真。小组翻遍600余份验收记录,发现一个顽固的规律:自开工以来,一次验收合格率始终在81.5%上下浮动,111次返工整改吞噬着工期和成本。更棘手的是,三个施工班组、两处取土点的数据差异不足1%,这让原本想从班组或土源找原因的常规思路彻底行不通了。

随着讨论深入,QC小组充分利用调查表、分层图、因果图、柱状图、饼状图、排列图等工具辅助分析。质量问题排列图揭示了一个关键发现:当排列图揭示出111个不合格点中有92个源于回填压实度不足时,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82.9%的占比,这是典型的‘关键少数’。”徐稳用激光笔重重敲着投影幕布。因果图上逐渐浮现的9条末端因素中,两个“元凶”浮出水面:回填料含水率偏差与分层厚度超标。

数据给出铁证:含水率超出8%-12%黄金区间时,不合格率骤升15%;每超一层标准厚度,不合格率就增加18%。“就像蒸馒头,面太湿或剂子太大,火候再足也蒸不熟。”老施工员鲍彤的比喻让众人豁然开朗。

破局从两个维度展开。针对含水率控制,项目部实行“双人双检”制度。每次回填前,技术员张泽伟和王超彬顶着烈日,对每车回填料进行交叉检测,两人的检测结果都达标了,才能开始回填。同时建立“即查即改”机制,发现含水率不合格的回填料,马上组织工人进行翻晒或洒水处理,直到调整到标准范围为止。工地上多了道新风景:检测员手持仪器往来巡查,工人们驾驶挖掘机反复拌合土料,整片工地犹如一座露天实验室。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426/74e9cd6cf8cede5a9d64e7a0d29066b8.jpg

与此同时,分层厚度控制则上演着“毫米之争”。项目部根据压实机械功率,确定分层厚度不超过250mm。沟槽回填前,技术员张泽伟在检查井壁画出醒目的250mm红色标线,以此为基准控制回填厚度,回填施工过程中加强过程巡视。有次发现某段超厚5cm,他顶着工期压力坚持返工:“现在多花2小时,好过将来花200小时治沉降。”在他的坚持下,工人们都养成了严格按标线施工的习惯。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426/18a5b5fee5cf67d37d119cfd73fe9774.jpg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项目后期的600次验收中,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了94.8%,只有31次需要返工整改,返工次数比之前减少了八成。细算下来,不仅省了5340人工费和32040机械费,更重要的是抢回了12天的宝贵工期。现在井壁上那些刻度线、技术员的双检记录,都成了QC小组成员引以为傲的质量标杆。事实证明,当初的“较真”都是值得的。

验收通过后,徐稳看着通过率:“这些数据,是测出来更是守出来的。”这场始于质量危机的攻坚战,不仅是数据从81.5%到94.8%的跃迁,更是一航“土医生”们用匠心篆刻出的质量承诺。(通讯员:郭晓星)

作者:郭晓星 责任编辑:孙慧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 主办:共工新闻社新媒体中心

关注X(原推特)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