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党政重视 齐抓共管
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共工日报社-共工网四川电(记者 龚建光 特约通讯员 余培发)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同意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的南充、广安、广元、绵阳、遂宁、德阳等六市开展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南充市四大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部署任务,听取各方意见和工作汇报,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市级各相关部门和县级党委、政府积极支持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南充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
——空气质量不断提升。通过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与广元、广安等地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治、跨境流域联合治理、环境执法联合演练等深度合作,推动区域共治共享,南充空气质量不断得以提升,主要指标稳定向好。2019年,主城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优良天数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目标,获得省考核激励资金725.64万元。主城区大气指标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连续三年大幅下降,南充市民津津乐道的"南充蓝"已成为大气质量改善的代名词,实现了主城区大气环境污染严重、雾霾频发向天朗气清、蓝天常在的重大转变。通过坚持不懈推进城市扬尘、禁燃禁烧、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环境质量周调度、周通报、周公开制度,在南充日报、南充电视台公布排位,对排位靠后的县(市、区)实施约谈扣罚,大大改善了主城区空气质量。2020年11月19日,国家生态环境部通报了2020年10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在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前20名城市中,四川有10个城市入围,其中南充排名第14位。
——流域环境大大改善。通过集中力量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个专项行动和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四个综合治理行动,大大优化了水流域环境。截至2020年4月30日,全市累计结算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456.83万元,纳入考核的3个国控断面和2个省控断面全部稳定达标;61个小流域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6.9%、同比提升22.4%%;27条市级河长制河流水质达标率96.2%、同比提升14.8%。嘉陵江南充段干流和位于南部县升水镇的四川省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升钟湖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各类大中型水库水质稳定达标,全市9个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荆溪河、西河等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污水横流、鱼虾难觅向碧水绕城、鱼翔浅底的转变。
——生态屏障基本形成。通过大力实施一般宜林地造林绿化、生态脆弱地造林绿化和嘉陵江流域南充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南充市城郊防护林网建设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大规模实施"绿化南充行动",统筹推进绿色山川、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家园建设,坚持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让绿色成为南充最靓丽的底色,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28.86万亩;建成了比较协调的城乡绿化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林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状况明显得以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新增森林蓄积62.4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增加到4000万立方米左右,荒山荒地(林地)治理率达到90%以上,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1%;建成自然保护区2处、森林公园7处、湿地公园5处;在大街小巷、嘉陵江边,随处都是满目青翠。
四川省南充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制定方案
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南充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任务,联合其他五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嘉陵江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南充市推进建设嘉陵江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工作方案(2018-2020年)。在南充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嘉陵江南充段综合保护开发得到国、省规划的大力支持。《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嘉陵江城市群生态廊道,推进嘉陵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统筹推进嘉陵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川东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也将嘉陵江南充段综合保护开发纳入规划盘子。
(二)确定绿色发展目标
《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市资源利用要更加高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2.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3.5%;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73%,非化石能源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5%以上。资源产出效率逐步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4%,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05。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41%,湿地面积达到9万公顷;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9 %。纳入国、省考核的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达到100%,市辖三区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各县(市、区)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市辖城区、阆中市、县城(建成区)和建制镇分别达到98%、95%、85%和70%以上。生态文明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全市洪水应急风险管控、生态补偿、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水资源综合管理等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项目节能审查执行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项目土地预审执行率、环境信息公开率均达到100%。
(三)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2018年以来,南充加快建设了顺高嘉、阆南西、仪营蓬三大片区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扎实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通过开展循环经济发展试点,逐步实现了企业、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多层次资源整合、循环利用。在全市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循环产业链和集中区,以西充有机农业为代表的农业循环化产业区。南充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法农业科技园等特色化、专业化园区,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的9.56%,产值增幅达到28.8%,运行质态明显优于传统产业,成创新驱动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投资的主要方向,支撑作用逐步凸显。
(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坚持以生态重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科学评估结果为基础,结合各类受保护地区边界校核,进行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相关空间规划相协调的衔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四川省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方案》的相关规定,结合南充实际,划定了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推进了以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南部县为核心的重点开发区域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打造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区,加快推进了以西充县、仪陇县、营山县、蓬安县为重点的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了主要江河蓄滞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禁止开发区管理,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探索构建了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分区定位、指标和空间约束为指导,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城镇、农业、生态各类空间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五)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
2017年4月,南充市率先在四川省全面推行了河长制,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工作体系。全市共设立市级河长29名、县级河长172名、乡级河长667名、村级河长4003名;设立了河(段)长公示牌,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段)长全覆盖。自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全市按照一河一长、一河一档、一河一察、一河一策、一河一治、一河一清的"六个一"思路,切实落实各级河(段)长日常巡河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行"用双脚丈量河流"行动,广泛开展采砂管理、河湖"清四乱"、"清河、护岸、净水、保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整改工作,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据市水务局统计,截止2020年5月13日,市级河长带队巡河356次,县级河长带队巡河744次,全市发现问题1563个,完成整改1502个,整治侵占河道62处、非法采砂12处,清淤疏浚河道34.5千米,拆除关停畜禽养殖场997处,终止水库承包养鱼合同40处,江河网箱已全域取缔。
(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2017年3月,南充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南充市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立法工作,正式启动了陵江流域南充段生态环境保护立法。2018年3月,南充市人大常委会高质量起草了《南充市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对建立生态植被补偿机制、划定生态红线、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等进行严格规定,得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高度认可。8月21日,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主任会议讨论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建议将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2019年,南充市人大常委会配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调研,对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为建设美丽四川贡献了南充力量。目前,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正在有序向前推进。
(七)共促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
2019年7月17日,六届南充市政协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围绕"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推进情况开展了专题协商,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到会通报情况并听取了协商意见建议。会后,中共政协南充市委员会党组向中共南充市委报送了《关于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协意见的报告》。在报告中,就嘉陵江生态保护问题,向中共南充市委提出了应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划定嘉陵江生态保护七条红线(水资源利用红线、农业用水红线、砂石开采范围红线、主体功能区生态控制红线、嘉陵江及支流生态走廊控制红线、基本农田控制红线和城镇建设范围控制红线)、实施沿江岸线岸岸滩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沿江场镇污水集中处理、全面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持续规范砂石资源开采等工作建议,有效助推了嘉陵江南充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八)打造沿江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带
2015年4月29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定位生态嘉陵、山水画廊,计划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重要景点,把嘉陵江南充段打造成集生态、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上绿色生态走廊;计划用10年时间,建设护岸林4.5万亩,修复森林植被7万亩,建设农田林网1万亩,建设经果林1.5万亩,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滨河景观带等28处,森林提升质量13万亩,形成"一廊(嘉陵风光生态走廊)四带(蓝带、绿带、风光带、产业带)四区(阆中、南部、仪陇—蓬安、南充城区)多点(特色景观亮点)"的绿色生态空间布局。近五年来,全市通过大力实施沿江护岸林建设、森林植被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滨河景观带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绿色家园建设六大林业重点项目,已完成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任务15.5万亩;打造阆中构溪河及盘龙山、仪陇金松湖、顺庆上中坝、嘉陵黄金江岸等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滨河景观22处;建设了高坪区江陵镇元宝山等嘉陵江生态走廊绿化造林示范点33个,示范面积达2万余亩,示范带动作用非常明显。2020年1月13日,位于嘉陵区境内嘉陵江火花河岸的"印象嘉陵江·黄金江岸" 城市会客厅全面建成。该工程项目占地5000亩,绿化面积125万平方米,江岸长度5千米。建设内容包含滨江南路综合改造、丝绸文化公园、滨江腹地、泥溪河湿地公园、 猪山公园与猪山文创小镇、建筑立面改造及亮化六大子工程。整个项目总投资近18亿元,采用PPP+EPC模式建设,以春风十里健康步道为轴,形成一江两带、五区八景、二十个节点的滨江景观带,现已成为集丝绸文化、滨江亲水、生态体验、休闲游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嘉陵城市"城市会客厅"。2020年3月以来,南充已启动建设"印象嘉陵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阆中古城、南部满福坝、仪陇德园、蓬安相如故城旅游品质,规划在沿江布局建设10个特色文旅小镇和一批精品景区,开通凤仪至马回段、阆中至南部段两条旅游航线,购置一批观光游船、主题游船和演艺游船,计划适时推出一批情调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供游客观赏,把嘉陵江南充段打造成为国际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示范带。
(九)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
2017年以来,南充全面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共计完成黄标车淘汰4505辆,安装油气回收装置256个、油烟净化装置1522套,责令230家餐饮店停业整改,取缔违规烧烤摊点900余处,完成68家"散乱污"企业淘汰。切实抓好了重点大气污染防控,压紧压实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秸秆禁烧、规范熏制腊制品、规范烧烤等季节性污染责任,基本形成了长效监管机制。积极开展城乡黑臭水体专项治理,强力推进了荆溪河、圣子河、凤垭河黑臭水体治理,巩固了西充河治理成果。在净土保卫战中,对可能造成土壤污染风险的重点企业、工业园区、生活垃圾和医疗焚烧厂、采矿场、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固废及危废回收利用企业、已搬迁或关闭工矿企业等各类企业、设施场地开展全面排查,认真开展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加强污染治理与修复督导,实施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健全垃圾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加强重金属污染整治,持续改善了土壤环境质量。
(十)推进重点环保工程建设
按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求,从节能、节水、新能源利用、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重大技术产业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等十一个方面,开展了环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环保南充"建设共涉及项目132个,涉及总投资563.19亿元。其中,围绕城镇垃圾、污水(污泥)处理、资源化利用、流域治理等国、省重点支持项目,共向上争取到了资金7亿元。截止2019年底,全市新增和改造城市配套污水管网391.4公里,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261座(其中县城以上11座),实现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4.88万吨。嘉陵区文峰污水处理厂一期等3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主城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天,西充、营山、蓬安、仪陇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改造,南部、阆中项目加快推进,各县(市、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本得到有效解决。市医废处置中心扩能、危废处置中心、市餐厨垃圾处置等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各类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十三五"期间,全市在重点环保工程建设项目方面,共投入资金550亿元。
(十一)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近几年来,南充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市上专门成立了一线指挥部,市级领导靠前指挥,实行集中办公、日例会统筹部署、分小组推动落实,确保了问题及时有效得以整改。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29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447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交办的信访件,520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均已基本完成整改。为巩固整改成果、按照中省要求共同推动美丽长江经济带建设,今年3月中旬,南充市委、市政府又安排市级相关部门和县级党委、政府,在集中排查国家移交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尾矿库环境问题、环保基础设施缺乏等10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南充实际,重点围绕砂石行业、黑臭水体、沿江排污口、城区雨污混排口、沿江生态破坏、沿江污水直排形成的氧化塘、建筑垃圾倾倒,以及群众反复投诉的突出问题开展了全面排查,并按照"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机制,压实压紧各级责任,加力加压确保问题整改。"十三五"时期,全市共推进了近2500个环境问题彻底整改,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如,关停搬迁城中污染企业10余家、关停禁养区内畜禽养殖企业561家、整治南充主城区嘉陵江沿岸排污口等。
(十二)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先后出台了《中共南充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南充的决定》、《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健全了全市自然资源产权和用途管理制度、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了市内环境监管和生态补偿制度;牵头川东北区域五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川东北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协定》,推行了大气污染防治奖惩制度;出台了《水污染防治激励考核办法》,加强了水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并完善了全市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实施嘉陵江流域南充境内江河水质断面考核并严格兑现奖惩;出台了《南充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全面启动市级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试点,健全了企业排污许可制度。
(作者余培发 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
附:相关图片资料(4张)
(嘉陵江流域图)
(嘉陵江干流南充段风光图)
(嘉陵江流域南充境内南部县八尔湖风光图)
(嘉陵江干流南充境内阆中段风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