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珠海特区报

12月初,来自珠海的青妍结束了自己在澳门大学首个学期的学习生涯。数月前,她背着行囊,从横琴口岸出境后,步行十多分钟便顺利来到澳门大学报到。“境外求学”对于许多内地学生来说,往往离家甚远,但对于珠海人而言,“境外求学”也可以实现“走读”。

8月13日,青妍从横琴口岸出境后通过便桥前往澳大报道,她的行李甚至还带了习惯用的凉席。

今年8月13日,是青妍正式踏足澳门求学的日子。初来乍到,她的心中不免有些忐忑。然而,在澳门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当她亲眼目睹了学校交响乐团精彩绝伦的表演后,她马上给母亲发信息,表达了对这所位于家门口的大学的深切喜爱,她告诉母亲,“我走不了了,谁也别想让我后悔。”

珠澳一水之隔,两地地缘相近、血脉相连,随着两地“硬连通”“软联通”不断提速,两地居民往来愈发便利。近年来,澳门高校吸引不少内地学子报读。“早上在澳门上完课,中午可以回横琴或珠海市区吃午饭。”珠澳两地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学子眼中的一大优点。

9月17日,青妍的妈妈和弟弟在与澳门大学一墙之隔的横琴马路边上,向宿舍里的青妍打招呼,他们准备接青妍回家过中秋节。

今年8月16日,澳门旅游大学新生薛尧天在父母的陪伴下,一大早就从拱北口岸出境。他们一家携带了大量行李,包括装满卫生纸的水桶。出于对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的热爱,薛尧天选择了澳门旅游大学的文化与遗产管理专业。由于宿舍位于氹仔校区,他上课时经常需要乘坐公交大巴。

8月16日,薛尧天在父母的陪伴下从拱北口岸到澳门旅游大学报到,不同于内地的学生,他的行李中包括一个装着卫生纸的水桶。

12月16日,薛尧天坐巴士往返宿舍与关闸校区之间。

12月16日,是薛尧天在澳门上大学的第一次期末考试。由于时间紧迫,他没来得及在食堂吃早餐,下车后就到校门口附近买了豆浆和叉烧包,在开考前半小时匆匆填饱肚子。

12月16日,薛尧天和同学们在课室外进行考前复习,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期末考试。

吴海逸则是澳门大学的博士研究生。2017年,吴海逸考虑到澳门大学就在“家门口”这一优势,以及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与开放的学术氛围更有助于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于是选择报读澳门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如今,他已完成了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三级跳”,成为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专业的二年级博士生。由于住在横琴人才公寓,吴海逸每天下课后只需步行十分钟,便能通过横琴口岸往返澳大。

12月16日,澳门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二年级博士生吴海逸,在澳大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桥梁动态稳重实验。

12月16日,住在横琴的吴海逸从口岸边上的便桥往返住地,当澳门的华灯初起,他就像往常一样每天穿梭两地。

2014年,澳门大学师生从占地仅0.05平方公里的氹仔校区迁入横琴校园,面积扩大至1.09平方公里。目前,澳门大学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规模约1.35万人。

目前,横琴口岸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即只需通过一次读证的流程,就可以完成横琴和澳门双方的出入境查验。许多在澳门就读的学子与澳门居民走合作自助通道,仅需30秒就能快捷通关。

12月16日,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澳门大学一年级学生陈奕涵在澳大图书馆。

今年12月2日,澳门轻轨横琴线正式通车,列车经过河底隧道往返于莲花站和横琴站两个车站,为两地居民进出横琴口岸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交通新选择。

依托“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澳门与内地正在构建前所未有的融合发展新格局。越来越多的两地青年,正在大湾区这片热土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图片:李建束

文字:李建束

制图:刘轶男

执行监制:杨秋敏、李建束

监制:廖明山、李蓉

张伟宁对本文有贡献

责任编辑:赵思华

编辑:胡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