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辛集镇中心幼儿园 王永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作为幼儿园,充分研究一些准备工作,处理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这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的连贯性与整体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沂南县辛集镇中心幼儿园开展课题“幼小衔接:基于儿童视角的素养导向提升研究”工作,从教师培训、家长参与、小学联盟,活动促动等方面开展研究,通过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幼小衔接下的能力和习惯和素养的提升,探索形成“幼小衔接”实施模式,达成了预期研究目标。
一、幼小衔接:基于儿童视角的素养导向提升研究的背景
沂南县辛集镇中心幼儿园位于辛集镇文化路1号,是一所省示范幼儿园,办园理念先进、保教设施齐全、师资队伍精良、办园行为规范。下辖库沟、李家屯、北前、石泉、秦家、埠后、世合等7处分园,同时管理未来星、可心等7处民办园。2022年投入百万元对园所进行改造,户外游戏环境自然开放、生态野趣,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理想乐园。先后获全县教育工作、全县教育满意度、全县幼儿园安全工作、全县宣传工作等“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在提升办园档次后,提升幼儿素养,做好幼小衔接,减少家长焦虑,就作为突出问题摆在了桌面上来了。
(1)幼儿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呈现出不适应状况。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跟不上小学的节奏和要求。导致孩子在小学一年级的被动和盲从,也导致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挖空心思想办法去照应孩子,在循序渐进中出现不耐烦的情绪。
(2)家长对升入小学一年级出现担忧和焦虑现象。作为父母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幼升小这个转折点上,有的父母甚至出现了代劳现象,譬如替孩子值日、替孩子抄写作业等等,这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成长法则,延长了孩子的娇惯思想、不劳而获思想。打破家长的这种“包办”行为,实现孩子的过渡、照应和健康成长,就必须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节奏,顺应小学学习和生活行为。
二、幼小衔接:基于儿童视角的素养导向提升研究的价值意蕴
1.对儿童自身发展而言,本研究有助于儿童顺利度过关键期。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关注儿童视角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实现平稳过渡,比如帮助儿童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学习模式,转变为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小学模式。
2.在教育实践方面,研究可以优化幼小衔接的教育策略。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能够让教师和家长真正了解儿童的需求、困惑和兴趣点,从而可以设计出更贴合儿童的课程、活动等教育内容,比如开发一些兼具趣味性和知识启蒙性的幼小衔接课程。
3.在教师发展方面,本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研究让教师明白儿童在幼小衔接时期的认知特点,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专注于儿童视角的研究使教师更加敏锐地观察儿童,更深入地思考教育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积累幼小衔接教育经验,提升自己在早期教育领域的专业素养,为其教育职业生涯增添宝贵的财富。
4.从社会层面看,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提升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素养,为后续的教育阶段打下良好基础,使儿童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要求。
三、幼小衔接:基于儿童视角的素养导向提升研究的实施
1.幼小交融,为孩子做好过渡铺垫。针对这一时期,孩子的年龄特征,仔细研判交融的内容、形式,从幼儿园和小学的全局出发,制定幼儿园、小学的衔接和照应策略。
2.“园-家-校”互动,有效化解升级潜在冲突。幼儿园的孩子升入小学的过程,让家长全程参与,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做好调控和布设,以无痕式自然过渡,将时间、形式、内容等潜在的矛盾冲突进行无痕化解。
3.研修交流,加强幼小教师意识接力。幼小衔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合力跟进,透彻研修,在研修中知晓彼此,形成幼小的有效接棒。
4.评价跟进,反馈成为激励常态。这包括园校对教师、教师对孩子、孩子对孩子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有效和合理评价,让幼小衔接既走身又走心,从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四、幼小衔接:基于儿童视角的素养导向提升研究的发现和结论
1.研究发现
(1)儿童视角下的素养理解独特且多元。研究发现,儿童对素养的理解不仅独特而且多元。与成人往往侧重于知识、技能等显性素养不同,儿童更倾向于关注情感、社交、创新等隐性素养。他们认为,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人应该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尝试新事物。此外,儿童还强调素养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素养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运用。
(2)基于儿童视角的素养导向教育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实证研究表明,当教育内容与方式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需求时,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显著提高。例如,采用情境化、游戏化、项目式等教学方式,让儿童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素养的内在生成。同时,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为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3)有效衔接儿童学习与生活的教育策略成效显著。研究证实,有效衔接儿童学习与生活的教育策略在提升素养方面成效显著。情境化学习策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儿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有效提升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跨学科整合策略打破了学科壁垒,促进了儿童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家庭与学校合作策略则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儿童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4)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儿童素养提升。研究发现,儿童素养的提升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家庭环境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儿童素养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学校教育方面,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师素质等直接决定了素养导向教育的实施效果。社会文化方面,社会价值观、媒体传播等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的素养发展。
(5)根据数据,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频率对大班幼儿的好奇心、专注程度、坚持性等学习品质提升有重要影响。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频率越高,幼儿的好奇心、专注程度、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提升越明显。经常参与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家长教育讲座等家园合作活动的家庭,其幼儿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为均衡。例如,在参与家校合作活动频繁的幼儿园班级中,幼儿在入学后的课堂专注力、与同学的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优于合作活动参与较少的班级。
(6)幼儿园与小学的协同效果对幼儿学习品质提升有显著影响。在课程目标上的协同对幼儿学习品质提升有显著影响。通过联合教研,教师们共同探讨适合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幼儿园与小学共同制定的衔接课程目标,能够避免幼儿在入学时面临学习目标的巨大落差。在数学方面,幼儿园在大班的课程目标中引入了简单的数学思维训练,如:通过自主游戏中积木搭建等,进行分类、排序,从而探索简单的数量关系,小学则根据幼儿园幼儿发展水平,优化了一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方法,以游戏化、情境化的方式来实现课程目标,避免过度抽象知识的传授。课程内容的衔接也至关重要。幼儿园在语言领域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故事、儿歌、游戏、一对一倾听等方式,让幼儿接触大量的口语表达,积累词汇量。在一年级语文课程中,会在幼儿园的基础上,从听说向读写过度;幼儿园通过绘本阅读等活动,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小学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7)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对幼儿的学习态度有显著影响。当教师们定期交流,分享幼儿的教育经验和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时,他们能够在各自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幼儿园教师了解到小学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后,在大班阶段适当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教师知道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游戏式学习习惯后,在入学初期采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定期的教师交流研讨活动,使幼儿园教师能够了解小学的教学要求,小学教师也能知晓幼儿园的教育方式。这使得幼儿在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中,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对大班毕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调查中发现,这类幼儿的课堂参与度平均有所提高。
(8)在幼小衔接协同机制的作用下,幼儿素养导向发生多方面的改变。一是学习习惯养成的转变。幼儿开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幼儿园与小学的协同引导下,幼儿从简单的听故事、看绘本,逐渐向自主阅读简单的文字内容过渡。例如,幼儿可能每天会安排固定的15 - 20分钟阅读时间,从随意翻看绘本到有目的地阅读简单的儿童读物。二是社交能力的拓展。幼儿的社交范围从幼儿园的小伙伴扩展到小学的同学和老师。在幼小衔接的活动中,幼儿有机会与小学生互动交流,他们学会与更多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相处,提高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例如,在共同参与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中,幼儿能与小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分工协作等社交技能。
2.研究结论
(1)儿童视角在素养导向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结论明确指出,忽视儿童视角的教育往往难以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难以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尊重和倾听儿童的声音,将儿童视角融入教育决策和实施过程中。
(2)素养导向教育应注重生活化、情境化。教育内容应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教育方式应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成长。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素养的内在生成和持续发展。
(3)有效衔接是实现素养提升的关键。研究结论表明,衔接不仅仅是学习与生活的简单对接,更是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只有实现有效衔接,才能打破学习与生活的界限,让素养在教育与生活的互动中得以全面提升。
(4)素养提升需多方协同努力。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应共同参与儿童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学校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素质;社会应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
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成果,自参与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的成员积极学习,努力钻研,深入课堂,指导教师。由于方法运用适宜,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该研究是一项持续深入工程,课题研究人员仍要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不断提高成果的学术性、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只有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理念水平和实践水平,才能使孩子的学习品质得到更好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