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底,为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正式结束。这一次,我特意选择乘坐火车离藏。当Y972次列车驶出拉萨,缓缓行进在苍茫的藏北草原上,我仿佛能够一寸寸抚摸这片令人魂牵的土地,向她作暂时的告别。

2023年4月,我作为中宣部第三批中央及部分省(市)新闻出版业务骨干“组团式”援藏人才,抵达拉萨开启援藏工作。这一批“组团式”援藏人才总计10人,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河北、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四川等中央及部分省(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一年半时间里,“组团式”援藏人才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全身心投入新岗位工作,将业务经验、专业技能运用到新的工作实践中,为解决西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卡脖子”的业务和技术问题,加快推进西藏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西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事新闻行业17年,援藏是我最为特殊的一段经历。当车窗外的羌塘风光不停向后掠去,一年半以来的种种场景也在脑海里不断闪回:既有推行改革时的艰辛曲折,也有公司扭亏为盈后的张张笑脸;既有业务交流培训时的认真严肃,又有藏族大哥炽烈热情的真诚眼眸;还有欢送会上的行行热泪、挂满脖子的洁白哈达、饱含深情的“扎西德勒”……这些都将成为我职业生涯里的宝贵财富、未来人生中永难忘怀的珍贵记忆。

01

在业务改革中敢于动真碰硬

抵达西藏后,我被安排在西藏日报社,担任西藏商报社副总编辑、西藏传媒集团总经理。西藏日报社党委交给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西藏传媒集团全面工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转型发展。

这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硬骨头”。

当时,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的工作正在西藏如火如荼进行。西藏传媒集团是自治区第一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也是自治区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其改革发展被西藏日报社党委列为全社改革的重中之重。

然而,当时的西藏传媒集团形势堪称严峻:在我和新一届管理团队接手之前,集团已连续3年严重亏损,账面资金不到注册资本金一半,集团发展面临账面资金少、遗留问题多、内部管理乱、关键人才缺、业务范围窄、技术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想要扭转困局,让集团走上正常发展轨道,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和班子成员一起,很快定下了改革的核心内容:优化组织架构,合并重组子公司,整合调整各板块、部门职能;对全体员工重新定岗定薪,明确权责、强化考核;全面清理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全国范围内招才引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整经营模式,精准管控项目,不断拓宽营收渠道。

□ 2023年5月,梁国瑞(右一)在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调研

真正“动真碰硬”的一步,是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此前,集团有24名中高层干部,管理层级过多、岗位权责不清等问题较为突出。2023年7月,结合集团机构调整,我们将岗位合并精简到9个,并且让原有的干部全部重新竞聘上岗,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通过这一轮机构改革,多名能力不足的中高层干部成为普通员工;一些有干劲、能办事、会创新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用干部”的鲜明用人导向,让西藏传媒集团风气为之一变。

当年8月,我们又对全体员工进行重新定岗定薪,明确目标责任、强化绩效考核,确立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考核导向,采编部门月度绩效考核占比达60%,经营部门绩效考核占比达70%。

经过一系列改革,集团发展很快呈现出全新气象。截至2023年底,集团实现扭亏为盈,全年营收比上一年度增加920万元,同比增长32.94%;实现利润106万元,在上一年度亏损764万元的基础上,增加870万元。2024年,集团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截至8月底已实现利润773万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幅达451.86%。

西藏传媒集团通过推行整体改革,取得切实成效,成为西藏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典型案例,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领导的高度肯定。今年9月19日,《西藏日报》以《破茧·启航——我区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见成效》为题,专题报道了西藏传媒集团的改革成效。

02

在媒体融合中推动创新实践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既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国际舆论斗争的重点地区。也正因此,推动西藏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新闻舆论引导效能,对于讲好新时代中国西藏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非凡意义。

进藏后不久,我就发现西藏多数媒体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上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视频产品生产制作能力不够、在自主可控平台上开展视频直播的能力严重缺乏等。

作为援藏干部,把派出单位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带上高原,推动当地事业发展,是基本职责。浙报集团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尤其是媒体融合发展上有着较多经验和探索。我决心把这些资源和经验,运用到西藏传媒的实践中。

在西藏传媒集团的机构改革中,我们设立了一个全新部门:全媒体视觉部。把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视频拍摄、编辑人员整合到一起,并通过全国招聘引进一些专业人才,成立专门队伍负责新媒体视频内容生产。这在内地是常规操作,但在西藏却是全新探索。很快,这支视频队伍不仅为集团自有的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源源不断生产原创视频内容,更让集团对外承接的新媒体运维项目,有了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支撑。

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创新推出《蝶变30年 穿越时空话援藏》大型访谈栏目,联合全国17个援藏省市主流媒体,用镜头捕捉雪域大地的翻天巨变,请干部群众畅谈援藏历程、感人故事,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这种联动全国各省市、以视频作为主要呈现形式的重大主题报道,在西藏传媒集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组策划的主要执行部门,就是全媒体视觉部。

全媒体传播时代,视频直播是新媒体平台常态化的呈现形式,也是新媒体从业者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此前,西藏日报虽然设有视频演播室,但设备偏于传统,无法满足移动化、轻量化的视频直播需求。采编人员中,真正掌握移动直播技能的更是凤毛麟角。多数时候,演播室都处于闲置状态。

今年3月25日,我专门邀请浙报集团潮新闻视频直播团队进藏,为西藏日报社、西藏传媒集团新媒体采编人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视频直播技能培训,深入讲解全媒体时代视频直播的策划理念、操作方式,手把手讲授器材使用、后台导播操作等。随后,潮新闻客户端和西藏日报客户端还联合开展了林芝桃花节移动直播《“雪域江南”桃林邂逅钱塘春潮》。当天,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联动直播,在潮新闻客户端观看量突破10万+,还被央视频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等20余家媒体平台转播,全网阅读量近635万,这是西藏日报第一场真正自主发起的移动视频直播。

自此以后,西藏日报、西藏传媒集团开始不断尝试移动直播这一全新方式,在西藏2024年高考、拉日高速公路通车、拉萨半程马拉松等重大活动报道中都收获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03

在党媒“联姻”中当好桥梁纽带

在短暂的援藏期间,能为这片土地留下点什么,一直是援藏干部们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从踏上雪域高原的那一天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除了完成援藏岗位的本职工作外,还要当好“桥梁纽带”,推动派出单位和受援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进藏以后,我在浙江日报、西藏日报之间反复沟通,深入了解分析双方的需求和供给能力,全面梳理了“西藏日报需求清单”,提交给浙报集团;浙报集团则将清单分发至旗下各媒体、部门,明确可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最终敲定了一批合作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双方反复沟通并拟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双方明确: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报道联动机制、开展融媒体技术合作、开展产业发展合作,并建立“1+N”协作联络机制以确保合作事项的有效推进。2023年9月20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西藏日报社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订。

□ 2023年9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西藏日报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浙江与西藏两省区党媒间的深度“联姻”就此开启——

一年多来,浙报集团已有5批次领导干部、新闻业务骨干专程进藏,为西藏日报社员工提供媒体运营、视频产品策划、抖音新媒体运维等方面的专项培训,每次培训参与人数超200人。今年4月开始,西藏日报开始选派干部员工,分批次赴浙报集团跟班学习。第一批学成归来的同事感慨:3个月的学习不仅开阔了眼界,新媒体技能的提升更是“肉眼可见”。

报道联动的成效同样立竿见影:今年5月,围绕援藏30周年,浙报集团、西藏日报联动策划,在新媒体平台推出视频专题片《从“浙”到“那” 跨越30年的两封信》,并在《浙江日报》《西藏日报》头版头条同步刊发专题报道《跨越三十年的两封高原来信》。此次联动报道,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掀起援藏30周年策划报道的热潮,收获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得到了广泛好评。

与其他领域合作相比,产业合作是更深入、更持久的“联姻”。今年5月,我趁带队赴内地省市调研的机会,与浙报集团传播大脑、城市大脑等国内头部技术公司进行洽谈,商讨合作在西藏成立技术公司事宜;今年7月,两家技术公司主要负责人专程进藏开展调研……很快,西藏传媒集团与传播大脑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在西藏合资成立技术公司,以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为雪域高原的媒体融合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直到我离藏返程的那一天,合资成立技术公司仍未进入落地实操阶段,但我并不为此担心。我知道,这颗种子已经埋入土地,终有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时候。(作者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援藏干部,在藏期间担任西藏商报社副总编辑、西藏传媒集团总经理)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11期

原标题:《 把精彩文章写在雪域高原》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李炜(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