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9月26日电(文:孙伟建  图:张思玲)“工程的顺利推进,正是对我们管理创新探索的肯定,也是‘工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在这片复杂土地上扎根见效的有力见证。”回首项目启动以来的重重挑战,项目负责人方远心中百感交集。

中交三航局承建的鄂东散货码头工程,是其深耕长江经济带港口建设的关键布局。设计年吞吐量高达2780万吨,水域主体已率先告捷。而占地约200亩的陆域堆场,作为砂石料中转的核心,其建设规模与地质复杂性构成了巨大挑战。不仅单体建筑众多,更面临地下潜藏的复杂地质威胁。如何啃下溶洞群这块“硬骨头”,如同一道严峻考题摆在项目团队面前。

“如此点多面广、地质隐患突出的工程,传统粗放式管理必然力不从心。” 面对困局,方远清醒地认识到。工程刚启动,方远便带领团队深入现场,决心为如此体量与地质条件下的工程管理破题。“再复杂的工程,管理也应有章可循,关键在于找到那根理顺千头万绪的‘金线’。”方远笃定地说。

在工程推进过程中,详勘报告揭示了令人担忧的地质状况:26个钻孔中有3个存在溶洞,洞隙率高达11.54%,线岩溶率3.1%。这些浅覆盖型溶洞大多被流塑至软塑状黏土充填,高度在0.7米至3.9米之间,基础施工风险陡增,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沉降甚至塌陷。

“如何在溶洞密布的地层中筑牢根基,确保后续堆场建筑和廊道的绝对安全?”方远和技术团队反复研讨,却一时难寻万全之策。

一日,方远在规划项目分区时,凝视着地图上纵横交错的网格,联想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网格化”带来的高效与清晰。“管理效能提升,有时也需要做‘加法’——在责任划分上加一道‘格’,在管控精度上加一道‘网’,不就能织密安全质量防线吗?”灵光一闪,方远立即召集团队阐述他的构想——“工区网格化”管理模式。

在他的统筹下,项目团队迅速行动。依据超前钻获取的详实数据,各网格负责人立即行动,将本“责任田”内的区域精准划分为高风险区(溶洞密集、规模大)、中风险区(存在溶洞但风险可控)和低风险区(地质稳定)。网格负责人成为本片区溶洞攻坚的“第一责任人”,肩负起监管与实施的重任。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方远带领技术团队制定了差异化的“战法”。 在高风险网格,采用桩基础或扩大基础等刚性更强的形式,并辅以强化支护,筑起安全屏障;在中风险网格,在优化基础形式的同时,加密监测频次,动态掌控;在低风险网格,则严格按规范施工,确保质量根基牢固。整个溶洞处理过程,方远坚持“先探后干、强化支护、动态调整”的十二字方针,结合地质特性,选用“刚柔并济”的加固技术。同时,依托智能化监测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全天候“把脉”,成功将突发风险降至最低。

经此一役,“工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充分彰显。 在后续的钢廊道高空拼接、大型设备安装等环节,这套模式持续发力。各网格单元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团队成员如同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协同效率倍增,项目进度大幅超前于原计划。

站在初具雏形的堆场高地,俯瞰网格内井然有序的施工景象,方远目光坚定:“工程建设的管理‘长跑’,不能只想着做‘减法’压缩成本,更要站在安全质量百年大计的高度,勇于在管理精度和责任落实上做‘加法’。他相信,沿着这条创新管理之路坚定前行,定能高质量交付这座现代化万吨大港,并在未来更广阔的工程管理棋局中,落子有声,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