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找到一把钥匙,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9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任仲平的文章《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鸿篇巨制的选题下笔很难,找到巧妙的落点和一条生动的串线特别可贵。该评论正是因为找到了“北京时间”这把钥匙而有了生命和灵魂。 本栏目将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历史上的名篇 | 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当你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你能想到什么?是日晷上代表时辰的古老日影,还是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的叶叔华攻克难关让中国有了世界时基准? 在《人民日报》评论员的笔下,“北京时间”是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金钥匙。 2009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任仲平的文章《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文章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北京时间”为喻,阐释了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的成就,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篇评论文章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9年春天的伦敦,很多人注意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 文章第一次出现“北京时间”,印证了国家地位变迁。这段出现在第一部分“时间在这一刻重新开始。1949年10月1日。”由此文章借“北京时间”这把钥匙,打开了记忆之门。 文章巧妙地将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历史进程紧密联系,讲述中国如何从被列强欺凌的落后国家,逐步发展为影响全球的重要力量。 作者的叙事方式具有感染力,采用了大量对比。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引领”;对比经济数据的变化,“1949年连铁钉、火柴、煤油都依赖进口,后来每五天创造的经济总量就相当于1952年一年的总量”;对比科技领域的变化,从当初的一片空白到“两弹一星”发射、太空漫步、“嫦娥”飞天……还有关于时间的对比:从“罗马天主教教士送给中国皇帝的钟表走着陌生的时间”,到“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 这些对比发人深省,脑海中强烈的画面感挥之不去。深刻反映中国命运的转折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决策、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必然结果。 通篇来看,“北京时间”这条线贯穿始终,清晰勾勒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 以史为证,评论的核心论点呼之欲出,那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并非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基于自身国情探索出的独特路径。在这条路径之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在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争论不休的背景下,《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提供了中国官方的权威解读。 文章的最后,“北京时间”这把钥匙还在转动。作者并未停留在历史成就的回顾上,而是进一步展望未来,提出中国在新时代的全球角色,体现大国担当。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常以重大历史节点或社会议题为切入点,通过深度分析引导舆论。 这篇文章发表后,得到全国广大读者高度评价,200多家网站全文转载。 大家都知道,鸿篇巨制的选题下笔很难,能找到巧妙的落点和一条生动的串线特别可贵。这篇文章,正是因为找到了“北京时间”这把钥匙而有了生命和灵魂。 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既指新中国确立的国家标准时间体系,又象征着1949年这一改写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更向我们宣示,她是民族复兴起点,重塑了国际格局,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 来源:中国记协 责任编辑:李欣怡 |
下一篇:“坚持人民至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