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多伦多讯(孙瑞祥)当地时间2025年8月13日,旅加36年的华裔著名流行病学家王培忠教授迎来又一荣耀时刻。在多伦多著名影城 TIFF Bell Lightbox 举行的“加拿大杰出移民奖”(Top 25 Canadian Immigrant Awards)颁奖典礼上,王培忠教授从75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颁这一移民界至高荣誉。

“加拿大杰出移民奖”由《Canadian Immigrant》杂志与 Western Union 联合主办,今年已是第17届,旨在表彰在专业领域、社区服务及多元文化融合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移民代表。评选经提名、初选、公众投票等环节,社会参与度与美誉度极高。颁奖证书由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事务部长莉娜·梅特利奇·迪亚布签发。

(主办方颁发Top 25徽章和荣誉证书。证书由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事务部长莉娜·梅特利奇·迪亚布 Lena Metlege Diab 签发)

典礼现场气氛热烈,来自各族裔的两百余位嘉宾盛装出席。主办方向王培忠教授颁发精致的 Top 25 徽章与荣誉证书,并宣读颁奖词,高度肯定其在学术研究、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杰出贡献。

颁奖人、加拿大妇女与性别平等部长兼国务秘书(小企业与旅游事务)雷琪·艾琳·瓦尔德兹 Rechie Aileen Valdez(左)、王培忠教授夫人曹颖(右)

(在颁奖典礼现场采访的唯一中文媒体共工新闻社高级记者孙瑞祥教授采访了王培忠教授)

王培忠教授在致辞中深情表示:“感谢一路支持和帮助我的人。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加拿大华人社区和所有在海外默默耕耘、心系家园的华人群体。”他谦逊地回顾了自己的工作——在大学教书育人、推动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参与社区事务——并称这些“只是应该做的事”,而最大的欣慰是“看着学生成长、健康理念传播、在需要时能伸出援手”。

(主办方与获奖者合影)

学术与社会贡献并举

王培忠教授1983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1989年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肿瘤中心任访问学者,2003年获多伦多大学流行病学博士学位。现任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医学院终身正教授,并在多所中加高校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其研究涵盖营养与肿瘤流行病学、关节炎与残疾、亚洲移民健康、新冠疫情统计模型等领域,已在SCI期刊发表近200篇论文。

(颁奖典礼现场)

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与多位学者合作,系统评估疫情对加拿大华人的影响,尤其是针对歧视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与社区产生广泛影响。同时,他积极投身防疫公益,发起并参与大型募捐活动,主持百余场健康讲座,并与中外主流媒体合作开展300余场科普访谈,广受赞誉。

王培忠教授主持北美华人健康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王培忠(右一)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1983-1986年师从中国现代公共卫生重要奠基人著名流行病学家耿贯一教授(左一)。

王培忠夫妇1992年成为加拿大公民

20世纪90年代末,王培忠与其博士导师、国际著名关节炎与残疾研究专家多伦多大学Elizabeth Badley 教授在一起

出国后王培忠始终保持与母校的联系。2002年接受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希山院士颁发的天津医科大学兼职教授聘书。作为郝希山院士团队成员前后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过去20多年,王培忠教授指导了2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其中约半数来自中国。图为出席学生颁奖仪式后合影。

王培忠教授(中)参加天津医科大学博硕士研究生答辩会

社区领袖与公益推动者

王培忠教授热心公益,是多伦多“新华人联合会”创办人之一,加拿大天津同乡会创会会长、天津社团联合总会创会主席、天津专业人士协会会长等。2019年创办“北美华人健康中心”(CNIW)及后续注册的慈善基金会,推动移民健康与多元文化交流。

2023年王培忠教授接受多伦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区贡献奖

2024年王培忠教授荣获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医学优秀科研奖

自新冠疫情以来,王培忠教授不断接受各种采访宣传抗疫知识。特别是过去5年一直与OMNI TV 合作向华人普及健康知识。图为与OMNI TV 主持人和李维、杨捷合影。

疫情期间王培忠教授多次组织并与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等社团合作开展募捐活动

为团结全国加拿大天津各地社团,2017王培忠牵头建立了加拿大天津社团联合总会平台

王培忠与刘旭伟等于2018年创办加拿大海河龙舟队,并多次组队参赛支持慈善事业。

他曾两获安大略省义工奖、英国女王70年千禧奖章、加中经贸文化交流协会杰出贡献奖,以及多伦多大学公共卫生社区贡献奖、纽芬兰纪念大学医学优秀科研奖等殊荣。

心系故土,反哺母校

尽管旅居海外,王培忠教授始终保持与母校天津医科大学的联系,曾作为郝希山院士团队成员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指导过2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其中约半数来自中国。

在接受共工新闻社采访时,王培忠教授表示,将继续在科研、教育、公益等领域贡献力量,并希望更多新移民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保持与中华文化的纽带,共同为多元包容的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孙瑞祥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