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年会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8月9日在吉林长春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内涵、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学理化阐释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加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学理化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中华文化的思想渊源、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了深刻阐释,对文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对为什么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深刻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战略工程,是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庆祥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且根本的问题,就是通过确立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邓纯东表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任务,包括但不限于巩固中华民族独有的天下观、宇宙观、社会观、世界观,提炼民族独有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巩固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美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汉语言、汉字作为国家语言的文字地位,巩固中国文化产品的基本形态等。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商志晓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正确认知、科学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需要增强自信,自立自强。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增进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坚实指引。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波认为,“两个结合”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华文化主体的内在结构,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了中华文化在继承、发展、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和高扬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邹广文表示,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角度看,主体性问题的提出伴随着人类现代化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精神的一个理论表达。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晓娟表示,巩固和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红娟认为,研究中华文化主体性应有历史视野,在将中华文化主体性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与其他文化思潮、文化主张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厘清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建立、巩固和高扬文化主体性的。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具有深刻理论内涵和深远政治意义的命题,这是新时代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出的号召和动员令,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秉公表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精神支点”,为人类文明摆脱困境走向美好未来提供“精神支点”。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侯衍社表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系统而精准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部内容,系统把握不断变化发展、具有螺旋式上升特点、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性的中国具体实际,系统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发展脉络、宝贵经验和机遇挑战,深入研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新时代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在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推进“两个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杨仁忠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认识论、方法论及丰富的本体论、价值论等思想,实现了无产阶级文化理论体系新的概括。其中坚持文化自信、主体性、守正创新、胸怀天下、文明交流互鉴等主张,解构了西方中心论,破解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破除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破解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史上的古今中西之争。 

激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动能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具有重要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表示,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国家都面临传统和现代的转型问题,这需要我们注重研究本土与域外的关系问题、主体性与相互性的关系问题、人文和科技的关系问题等。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要强调主体性的独立性、独特性、独创性,还要注重在全球共在的状态下,从“独”到“共”的演进。 

从方法论层面来讲,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阐释,要注重提升提出问题、概念供给、体系建构三个方面的能力。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刘同舫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提升设置学术议题的能力,要提炼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议题和理论命题,找准核心概念,提升搭建理论观点的能力,构建严密的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肩负着文化繁荣、文化强国与文明新形态构建的三重文化使命。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传光表示,文化繁荣是基础,要构建文化的主体性,激发创造力,为现代化注入精神动能与凝聚力;文化强国是战略进阶,要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与吸引力;文明新形态是价值归宿。三者形成“器道相生”的辩证统一体——文化繁荣奠定物质与精神根基,文化强国实现内外互构的道器融合,文明新形态最终引领价值体系与文明范式的根本跃迁,重塑人类现代化途径。

要将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文明贡献,提升到文明论和哲学论的高度。厦门大学党委党校副校长张艳涛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变的不只是世界体系的“物质力量结构”,还会带来“世界精神结构”的变革和创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更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处于新的动荡期,在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构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形态。 

会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吉林大学主办,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赵徐州 实习生 孙嘉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