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移动新媒体

微医重启IPO:但依然面临盈利困境与市场质疑

2025-01-07 来源:共工财经局

共工新闻•共工财经局1月7日电 题:微医重启IPO:但依然面临盈利困境与市场质疑

共工新闻•共工财经局记者 刘敏芳

2025年前,微医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医”)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招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企业,曾是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领军者。然而,在经历了三年的沉寂之后,微医的IPO之路仍面临重重挑战。

盈利困境与市场质疑

尽管微医在资本市场拥有诸多知名投资者,包括腾讯、高瓴资本、红杉中国等,但其盈利能力始终备受质疑。根据招股书数据,微医2018年至2020年间累计亏损20.4亿元,尽管调整后的净亏损逐年收窄,但仍远未实现盈亏平衡。

微医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在线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然而,在线问诊业务因转化率低、获客成本高,难以实现规模化盈利;慢病管理等健康维护服务虽用户粘性较强,但单个用户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较低。同类企业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已接近盈亏平衡或实现盈利,微医的盈利模式短板显而易见。

更为复杂的是,微医的业务高度依赖外部医院的信息系统(HIS)。随着公立医院加速自身数字化建设,微医原本的技术壁垒正在被逐步削弱。

数字健共体:依赖政策的双刃剑

微医近年来重点发力的“数字健共体”项目,成为其寻找盈利突破口的新尝试。以天津为试点,微医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基层医疗机构部署AI技术和管理系统,从而优化医疗服务配置。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天津数字健共体已覆盖约90万名会员,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增加23%-50%。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由2023年初的17.8%提升至44.2%,医保基金盈余率超过25%,人均额度盈余达到8000元。

尽管如此,数字健共体的模式过于依赖政府支持。一旦政策发生变化或地方政府资源倾斜减弱,微医的收入将受到严重影响。此外,该模式的全国复制难度较高,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医保基金状况等差异显著,推广可行性仍待验证。

AI技术驱动:机遇与隐忧

微医的另一核心竞争力在于其AI医疗服务。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逐年增加,2018年至2020年累计超过9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超过860人。微医推出了AI医生、AI药师等应用,为诊疗过程提供智能化支持。

截至2024年上半年,医生采纳AI处方建议的比例高达99.97%。AI系统帮助天津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门诊人次增长,同时提高了诊疗效率和精准度。然而,AI系统在临床环境中的可靠性、隐私保护以及推广信任等问题,仍是技术应用的潜在障碍。

国资加持:机遇与挑战

2022年,微医完成了由山东国有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的10亿元战略融资。这笔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为微医注入了发展动力,但也使其与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国资的介入可能为微医带来更多监管约束,同时引发其他资本股东的退出风险,进一步考验公司的发展战略。

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

微医曾在2021年首次提交港股IPO申请,但因未能通过聆讯而失效。此后,随着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大幅下跌,微医的估值也面临压力。虽然2022年G轮融资后的估值达到490亿元,但在当前资本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即便成功上市,微医的市值表现恐难重现昔日辉煌。

微医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既体现了互联网医疗的创新,也暴露了行业普遍面临的盈利难题和政策依赖风险。作为中国首家提供按人头付费和按价值付费健康管理服务的企业,微医在AI医疗和数字健共体领域拥有独特优势。然而,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盈利,仍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挑战。

从曾经的“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到今日的数字健共体探索者,微医的IPO之路不仅是一次资本市场的挑战,更是对其商业模式的一次全面检验。

2025年1月7日,共工新闻•共工财经局记者对《微医重启IPO》的后续情况将持续关注。

出品|共工财经局

记者|刘敏芳

 

责任编辑:李晓彤

头条阅读

最热资讯

精彩推荐

共工新闻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共工新闻:XXX(署名)”,除与共工新闻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共工新闻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共工新闻(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共工新闻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共工新闻提意见:zhidaoribao@gmail.com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