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移动新媒体

普华永道发布《2024汽车电动化报告》全球电动车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电动化完备程度较高

2024-11-08 来源:搜狐网

上海,2024年11月8日—— 今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普华永道发布《2024汽车电动化报告》(第五期)。该报告调研了27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0多名受访人,剖析了全球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对于对电动车的需求和电动化的接受程度。该报告也是普华永道连续第五年发布针对电动车领域的消费者观点调研报告。

普华永道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表示:“全球电动车市场潜力巨大,但地区差异显著。此次调研发现,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兴趣更为强烈。此外,在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中,从政府激励、基础设施、车辆供应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综合来看,中国都是电动化完备度较高的国家。”

调研显示,消费者对电动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超过 60% 的受访消费者表示打算在未来 5 年内购买电动车。然而,地区差异显著,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兴趣更为强烈,潜在客户占比可达 70 - 80%,而日本等保守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则相对较低,潜在客户仅占 20%。在欧洲,北欧国家在电动化发展方面领先,电动车车主比例最高,南欧和中欧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兴趣也高于东欧。美洲地区则呈现两极分化,拉美地区对电动车和可持续交通的支持度很高,而美国消费者总体较为保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消费者表示对电动车非常感兴趣,但电动车的注册数量仍然有限,主要原因是充电时间、电池寿命的不确定性和有限的续航里程。

电动车车主占受访者的5-7%。调研发现,电动车车主特征明显,他们通常是年轻、高收入的男性,拥有私人停车设施。私人停车设施和充电解决方案对电动车车主来说至关重要,65%的人主要依靠私人解决方案为车辆充电。目前,电动车车主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约 93% 的人对自己的汽车表示满意,充电时间符合预期、驾驶体验良好以及较低的运营成本是主要因素。但在不同地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例如欧洲人更看重运营成本,而北美和中东客户则更注重充电速度。东欧和南欧国家以及日本的满意度最低,约75-80%的车主表示完全满意或基本满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有限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恶劣天气条件下性能下降以及充电时间较长。

尽管二手电动车市场在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 10% 的受访者拥有二手电动车,但二手电动车市场的前景乐观。报告显示,有30-50%的受访电动车车主表示下一辆车愿意考虑二手电动车,特别是在东欧、印度和拉丁美洲等可用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提供电池保修和电池健康程度的证明是激励客户购买二手电动车的关键因素。

电动车潜在消费者占受访者的 62%,他们与现有电动车车主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收入较低且缺少私人停车设施。在考虑购买电动车时,缺乏私人停车设施是主要障碍。潜在消费者主要分为梦想家、科技发烧友、奢侈派、务实派和节俭派等类型,其中科技发烧友和梦想家最倾向于购买电动车。在印度、中国和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潜在买家以科技发烧友为代表。而在欧洲和北美,务实派已成为主要的潜在客户,表明这些国家电动车正从早期应用转向大众市场。燃油成本、在家充电的便利性以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潜在买家愿意考虑转向电动车的主要因素。

与之前几年的调查结果类似,31%的受访消费者表示在未来五年内没有兴趣购买电动车。与研究中的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澳大利亚和东欧等国家对电动车持怀疑态的程度更高,分别为74%、46%和46%。报告还指出,购买电动车的主要障碍包括充电时间长、电池寿命的不确定性和有限的续航里程等,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普遍存在,但也有一些地区特有的担忧,如北欧国家消费者关心电池在寒冷天气下的性能下降,中东和拉美地区消费者则更关注电池的安全问题。

报告建议,为了促进电动车的普及,政府激励措施是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在那些电动化发展准备较低的国家。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广泛普及也是大规模转向电动车的关键推动因素,而旨在整合私人和公共交通的多模式交通解决方案也有助于交通方式的转变。

此外,报告通过电动化程度指数对各国的电动化发展进行了评估。该指数由政府激励、基础设施、车辆供应和市场需求 4 个方面的 14 项关键绩效指标测算形成。全球来看,北欧国家电动化程度最高,而中东、斯洛伐克和南非电动化最不成熟。而在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在各个维度均为电动化完备度较高的国家,沙特阿拉伯和南非电动化程度较低。

 

责任编辑:李欣桐

头条阅读

最热资讯

精彩推荐

共工新闻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共工新闻:XXX(署名)”,除与共工新闻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共工新闻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共工新闻(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共工新闻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共工新闻提意见:Vgong@vip.qq.com


海报分享